近年来,台盟重庆市工委十分关注重庆农业经济发展,努力推动渝台农业合作与交流,希望借鉴台湾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升重庆农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增强重庆农业对外开放的活力,形成渝台农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局面。
渝台农业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从渝台两地农业各自的优势和弱点看,台湾资金充裕,农业技术较为先进,组织管理营销模式成熟,农业物种优良,但劳动成本相对过高,农业发展受地域限制,市场过小。重庆土地广袤,劳力丰富,人工成本低,市场广阔,但存在资金匮乏,技术相对落后,农业品种有待改良,农业经营组织化建设处于探索阶段等问题。正是这种差异,使得渝台农业合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2005年以来,台盟重庆市工委以政协提案、调研论文和会议发言等形式,多次向市委、市府提出了关于推动渝台农业合作的建议,引起市委、市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分管农业的陈光国副市长多次鼓励台盟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为渝台农业合作建言献策。为此,台盟重庆市工委把今年参政议政工作重点放在对渝台农业合作的调研中,继去年完成《关于渝台农业合作的建议》调研报告的基础上,今年深入开展《借鉴台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验,提高我市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课题研究,并积极联络台湾农业界人士来渝考察,今年已陆续接待10批36人次赴本市11个区县市考察农业项目。
据台盟工委调研了解,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基本覆盖了重庆市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主导产业,包括柑桔、柠檬、蔬菜、蚕桑、茶叶、辣椒、生猪、长毛兔、花卉、中药材等20多个主导特色产业,成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新经济力量。截止2005年底,全市农村有各种类型合作经济组织7494个,其中专业协会(合作社)4802个,综合服务社2692个;会员142.6万户,带动农户191万户,分别占全市农户数的19.83%和26.56%,即全市近50%农户受益于合作经济组织。重庆市农业主管部门还在全市农村设立了11个农村固定观察点,保持与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密切联系,以便强化协调和指导的服务功能。调研中,由台盟工委联系的台湾农业专家对重庆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如原台湾南投县农业局局长林雨森先生数次来渝考察,并应台盟工委之邀同赴三峡库区调研。在林雨森先生所作《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之运作与管理》一文中,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出了参考意见。林雨森先生还对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给予高度关注,从台湾发来特急传真推荐农作物抗旱的方法。
经台盟重庆市工委的联络和重庆市农办的大力支持,台湾原省农会理事长简金卿、企业家罗宗雄先后率团来渝考察农业,罗宗雄先生一行还受到重庆市副市长陈光国、市政协副主席许忠民的亲切接见。台湾农业考察团与重庆永川市、荣昌县政府相关部门研讨协商,签订投资意向协议,引进台湾制茶技术和设备,并于今年9月成功试制出乌龙茶产品。此外,李金锥、汤朝琴等台湾企业家也纷纷来渝了解重庆市场和农业投资项目,扩大了渝台农业合作的影响。今年10月在厦门举办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上,国台办宣布批准重庆市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区”,由台盟工委牵线的乌龙茶加工厂、台湾乌龙茶茶业示范园区、食用菌示范基地等三个项目正式签约,协议资金共3,500万元人民币。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两岸农业合作有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可以取得双赢的效果,造福两岸人民。通过协助政府推动渝台农业合作与交流,台盟重庆市工委在重庆农业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牵线搭桥的积极作用,也为打好“库区牌”和“直辖牌”贡献了力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渝台合作、和平发展的前景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