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热潮正在我市迅速掀起。全市动员大会的召开,各级领导小组的成立,示范区县的确立,市四大班子和各市级及部分区县迅速开展的研究,各项有关改革试验工作方案和措施的形成等,说明我市对此工作的重视,以及干部群众对改革工作的热情。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仅使命重大而且任务特殊,它与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已先后建立的特区和试验区在宗旨、目的、任务上都有明显的不同,我们既无成套成熟的经验可借鉴,也无中央明确的方针、政策、措施可依照,改革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障碍和难点,这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作出预估的。
一、首先是任务的特殊性
与以往所设立的诸如深圳、上海浦东、海南、天津滨海等特区试验区相比,我们需要建设的试验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整个省级行政区为单元,通过制度变革和机制创新,着眼于“兼顾公平”,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探索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路子。”可以想像,这一改革不同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或探索某项事业的试验,而是对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一项改革试验,对经济、政治、社会的触动将是非常深刻的,其深度和广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二、建立城乡统筹制度体系的艰巨性
首先是由于长期实行城乡分割分治,工业和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所以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在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例如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城市的事情国家办,农村的事情农民办等等。这些观念将在今后改革的各个方面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来。
又如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农耕文化影响下,土地对生存的保障作用既大又深刻,农民的恋土情结会造成他们进城落户的思想障碍,同时长期存在的城乡差距又导致城里人瞧不起农民,对农民进城有排斥心理。
其次是传统的以行业,产业管理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造成对城乡管理的割裂,农民作为弱势产业其话语权也弱,对农民有利的政策在城乡统筹中难以落实。
上述思想观念将会对改革造成第一层障碍,它是无形的,又是根深蒂固的。
三、利益调整将会给改革带来很大难度
改革实际上就是一种深层次的利益调整,而统筹城乡所涉及的利益调整力度大且面广,这些调整是显见的当期的,也有隐蔽的潜在的,有城市和农村整体利益的调整,有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调整,当然也有“城里人”和“农村人”的利益调整。对于城乡统筹改革的预期,农民希望在改革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城市居民担心统筹会减少现有的社会福利;一些地方和部门不愿意因统筹而放弃既得利益,一些行业和领域也因此而可能发生很大的抵触情绪。有人说利益调整是天下第一难事,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到这一点。
四、经济支持能力的不足将会影响改革承受能力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别的不说,单就是农民最为关心的农村教育、社会保障、规划建设等的统筹,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支撑。目前我市大部分区县都是所谓的“吃饭财政”,除了保证和维持行政和各项传统开支外,很难再安排相当数量的资金用于改革。还有部分区县甚至背负巨额债务,财政收支捉襟见肘,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很弱。经济是基础,它对上层建筑——方针、政策、体制创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也不应轻视不见。
五、制度创新能力的不够将延缓改革的进程
建立一个城乡改革的制度体系,需要有解放的思想,改革的胆略,需要有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举措。重庆自改革开放特别是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重庆人民也不乏改革的勇气和智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就是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我们也没有明显的优势。当然,还有部分干部、群众的认识茫然,求稳怕乱,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急于求成等等思想偏颇,也会给我们的改革试验带来一些困难和障碍。
综上所述,构建城乡统筹制度体系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其难度无异于一场革命。如果只看到改革试验区给我们带来的机遇而看不到它带来的挑战,以及各种障碍和难点,那肯定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
指出这些难点,提出任务的艰巨性,就是为了重视它们,一边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未雨绸缪。常言到办法总比困难多,世界上的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相信,有党中央以及重庆市委的领导,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有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有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能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最终取得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成功。
台盟重庆市工委的全体盟员也一定在中共重庆市委的领导下,尽我们有限的力量,为城乡统筹无限美好的伟大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 作者系台盟重庆市工委委员、第二届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