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自身特点优势,促进渝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是重庆直辖十年来,台盟重庆市工委在参政议政工作的重要基石之一。近年来,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农业交流合作,希望引进先进的发展理念,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重庆。在这一形势下,台盟重庆市工委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了对台湾农民合作经济体制的调研与研究,结合我市农业经济和农民专业结合经济组织的实情,于2005年提出了《关于启动渝台农业合作的建议》的调研报告。
台盟重庆市工委近年来积极中深入我市各区、县,对农业对外开放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认为:我市农业出口贸易虽逐年稳步增长,但总量偏小。与发达地区比较,特别是与国际市场的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2002年,我市农业利用外资实际金额不足全市外资利用总额的3%在农业利用外资项目中,无偿援助和国际组织贷款项目金额占了外资利用总额的90%以上,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很少。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利用外资的总量不仅偏低,而且结构单一。当今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日益由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转移,而我市多数农产品在价格、质量和服务都不具竞争力,少数的传统农副产品由于粗制滥造、恶性竞争,不仅无缘国际市场,就是保住原有的国内市场分额,形势也不容乐观。
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兴衰休戚相关。没有农业的对外开放就谈不上重庆农业与全国农业的融合,更谈不上与世界农业经济接轨。台盟重庆市工委认为,通过借鉴外省市的经验,积极开展渝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是成就我市农业对外开放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将对重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2005年,台盟重庆市工委在调研重庆市农业对外开放现状的基础上,赴福州、厦门、漳州、广州、海南等的,与当地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台盟组织和部分台商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参观考察了当地的台资企业、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提出了关于渝台农业合作的意见和建议。认为当前应做好充分准备,营造好两地交流合作的气氛,要在制定政策、宣传组织、项目遴选上下工夫,尤其是要建立较为完备的农业项目信息库,建立与台湾农业科研和经济组织的联系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开拓渝台农业合作的新局面。建议成立重庆市渝台农业合作交流的长设机构,以建设我市现代农业体系为中心,拓展渝台农业合作渠道,促进台湾农界、商界和学界来渝交流合作,吸引外资,引进台湾农业生产技术和先进农业组织营销管理方式为主要业务,实现与台湾农会及有关协会的对接。建议市委、市政府早作规划,适时向中央有关部门申请设立“渝台农业合作实验区”,并根据我市农业的特色和优势,选择有条件的区县规划若干和合作区。认为渝台农业合作应把两地农技交流、人员培训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在近阶段,组织举办两岸农业合作论坛,进而发动和帮助我市农业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与台湾相关单位和组织建立联系,邀请台湾农科专家、营销专家来渝交流和讲课。今后,在农业合作实验区的基础上,建立农技交流和人员培训中心,进一步扩大两岸农业科技交流的影响面。借鉴台湾农民合作组织经验,提高我市农民组织化程度。
近年来,台盟重庆市工委通过强化我市台商协会,台资企业和台湾商界、农业界、企业界人士的交流与联系,为渝台合作做了信息、维权、改善投资环境,项目遴选等实质性工作的服务,进一步促进了渝台农业交流合作。通过接待来访,牵线搭桥,库区参观考察,就渝台农业合作、经验引进、实业落户等方面提供咨询。最终促成台湾乌龙茶示范园、乌龙茶加工厂、食用菌示范基地在重庆的落户;实现了2006年海峡两岸农村合作经济(重庆)论坛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习班在重庆的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