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美洲金融研究院的邀请,2011年12月2日至23日,我有幸与中华海外联谊会的同志一起参加了赴加拿大的学习考察交流活动。
初到温哥华,虽然正值寒冬,但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碧绿的草坪,清澈见底的湖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怡人的气候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能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城市的确名不虚传。随后,我们前往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考察参观,体验它们“百花齐放”的多元文化氛围,增强了感性认识。在加期间,通过老师的授课,我们学习了加拿大政府发展多元文化、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经验和环境保护、文化产业政策特点,对加拿大政治体制及政府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加拿大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概况有了进一步了解。短短21天的考察学习,让我感触颇深,特别在环境保护、文化发展、社会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一、创建宜居城市,环评制度严格
加拿大是一个十分注重环保的国家。特别是在温哥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与生态产生矛盾的话,政府和环保人士一定是把保护生态放在第一位,这座宜居城市实至名归。在加拿大,凡涉及到土地、矿产、水资源的开发,化工企业、金属制造业、发电厂的建造、污水处理厂的建造等等,都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环评制度,由开发商、环保技术公司、开发所在地居民特别是要请第一民族共同协商,最后由政府的环保部门作出环保评价报告书,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年。如果上述任何一方有异议 ,该项目都不能实施,可见当地政府对环保的重视和严谨。在项目开工前,政府要求开发商缴纳一定比例的风险金,如果项目有任何环保问题,可以用这笔资金做补救。
在中国,虽然也有一系列的环保法令,而且评估制度也在不断的规范和完善,但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产生矛盾的时候,如何达到两者间的一个综合的平衡,是考量我们政府发展理念的关键,尤其是对经济欠发达又急于追求GDP增长速度的两翼地区,更应该引起重视。据说就是由于温哥华的自然环境好,世界上不少大公司的研发中心都在这里,其中包括微软的研发中心。
在多伦多,我们参观了多伦多市的多佛伦垃圾处理场。垃圾场由政府投资修建,然后交给私人经营,大约有员工30多人。该场每天处理垃圾8千吨,年处理2500万吨。在加拿大,对垃圾的收集和分类有严格的分类。政府免费发给每家三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绿桶为餐厨垃圾,每周收一次;蓝桶为可回收垃圾,灰桶为不可回收垃圾,都是每两周收一次。对于不可回收的垃圾,目前还是采取填埋。而可回收的,则采用人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科学和细致的分类,然后卖给需要的单位,扣除成本后,每年向政府上缴700万的利润。像这样的垃圾处理场,在多伦多市有7个之多,能处理全市70%的居民和50%公寓产生的垃圾。
二、保护多元文化,种族和睦共处
2005年,加拿大第一个接受了联合国多元文化的保护,它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容忍、尊重和平等。加拿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国家,各地的移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息。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多元文化的发展,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政府鼓励各民族的人在语言、生活习俗、宗教等方面保持各自的特点,政府甚至开设了许多免费的语言补习班,帮助各民族的人学习自己的语言。政府每年都要统计将各种语言的人数,以便随时调整多元文化的政策。通过在多伦多的学习考察,我们了解到,多伦多是全球最多元化的都市之一,其丰富多彩的族裔特色,令这座城市缤纷绚丽,绽放无穷魅力。在这里,49%的居民是来自全球各国共100多个民族的移民,140多种语言汇集在这个北美大都市,共同谱写优美和谐的华丽乐章。
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存在着文化的多元性,如何既保护、发扬各民族的文化,让其保持特性,同时又让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不断进步和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关爱残疾人士,构建无障碍环境
在加拿大,加拿大残疾人口约有360万,相当于每9个加拿大人中就有1个残疾人。为使他们同身体健全的公民一样拥有幸福人生,加拿大政府多年来不断制定和完善爱护、帮助残疾人的政策和措施,从基础设施、教育、就业和收入等各个方面着手,力求创造一个对残疾人无歧视、无障碍的和谐社会环境。残疾人受到绝对的尊重,任何公共设施里面都为残疾人提供方便 。在加拿大,残疾人日常生活非常方便,同健全人无太大区别。大多残疾人凭医生证明都可申请驾照,只不过他们购车时会根据各自身体条件对车做些改造,改造车的费用由政府负担,并且要定时做检修。在机关单位、机场、火车站及各楼堂馆所等地,除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外,还有残疾人专用的卫生间、电动门、购物电动车或游览车等。任何停车场都设有专门的残疾人车位,这些车位比一般的大,都选在最方便出入的地方,其他车辆禁止停放。此外,加政府还向房产业主提供补贴,鼓励他们对楼房进行改造,以便于居住在那里的残疾人生活。
为保障残疾人的经济收入,加拿大政府设立了很多对残疾人进行直接补贴的项目。因残疾而无法工作者,只要有养老保险,就可申请养老保险残疾人补贴,按月领取。若暂时因病、伤或隔离治疗而无法工作,有医疗证明就可申请就业保险补助。家庭成员因看护残疾亲属而无法工作的,也可申请就业保险陪护补贴。伤残军人养老金项目专为伤残军人而设,伤残军人逝世后,其遗孀和未成年子女可继续申请相关补贴。
对残疾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也是间接增加其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残疾人可申请“残疾人抵税额”,以减少其收入税。若本人不用或用不完,还可转让给配偶等其他负责抚养他的亲属。中低收入家庭未成年残疾子女,除和其他家庭孩子一样享受“牛奶金”外,还可申请儿童残疾补贴。因残疾发生的相关医疗费,包括购买助听器、请护工、租用导盲犬等的费用也可用来减税。如收入低于医疗开支,可申请医疗补贴。很多残疾人用商品如轮椅、专用设备、特别设计的衣服以及一些娱乐项目等都是免税的,残疾人去加油,也享受部分免税。
政府不仅在现金补助、税收抵扣、免费服务、就业优先、社会设施等方面为残疾人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了关爱残疾人的氛围,让所有的残疾人能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他们不仅融入了社会,快乐地生活,而且也把他们从社会得到的关爱,加倍地回馈给了社会和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小到细节,大到环境,不难看出,加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 “丝丝入扣”。在我国,也有专门的部门机构、人员和经费来保障和关爱残疾人,相比在提高生活质量细节方面,需要我们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有全民共同参与、积极支持,我们才能在细节上做得更好。
四、高税收高福利,缩小收入差距
加拿大是个高税收和高福利的国家,联邦政府、省政府和市政府各级名目繁多的税收构成加拿大政府的主要收入。税收占到民众收入的50%左右。与高税收相对应的是普惠制的福利制度。政府的十大职能中,医疗服务体系、社会福利体和失业救济体系等十分健全和完善,从儿童、青少年学生、残疾人、退休老人、退伍军人、失业人员到原住民等各种人群,都有相应的服务,几乎覆盖全社会,但要享受到政府的福利,要通过一套严格的审查制度和标准。如对退伍军人,政府可以提供整理草坪、打扫个人卫生、做家务、出行服务、护士护理、送饭甚至家里的整修等等一系列的服务。即使你一分钱的收入都没有,到了65岁,政府会发放养老金,而且足够生活得很好。许多老人在退休后卖掉自己的房子来到养老院,生活有人照顾,也可交许多朋友。在这方面,中西方存在许多观念上的差异。
但高福利高税收的制度也并不是没有缺陷。累进制的税收制度虽然缩小了国民之间收入的实际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但有些人干脆什么也不做,就靠吃福利过日子,难以调动国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纳税的公民有所不满,这无疑又是新的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
五、发展社区文化,实现多元融合
在多伦多,我们参观了一个叫ocss的社区活动中心,该中心由大不列颠联邦政府修建,里面设施健全、先进且极富人性化,有音乐、舞蹈、陶艺、织布、绘画及心理咨询等教室和二十多架钢琴,还有两个演出大厅,其中一个能容纳600人。这里每周都有4场以上的演出,收费从2元到100元不等。据说演出已排到了2016年!到这里上课的不仅有小孩,同时也对成人开放,多数课程都是免费的。除了政府的投入,活动中心也接受捐赠,如大部分钢琴都是爱心人士捐献的。不仅如此,还有大量的义工在这里服务,其中包括残疾人士,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播和放大了全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作为多元文化的机构,该社区采取了多种服务模式,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目的是帮助和激起每个人的参与感与归属感,从而建立一个安全健康、充满活力的社区,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相处。
类似的活动中心,我们还参观了华咨处。它是由联邦政府、省政府和市政府共同拨款的非盈利机构,专门服务于移民加拿大的华人,主要帮助他们咨询和办理各种移民手续,开设语言学习班,介绍新移民就业等,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多元文化的社会。
当前,我国既是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社会转型必然要造成利益格局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变化,收入差距的拉大会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会增加人们的精神压力,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会使城市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社会上消极的东西会给人造成负面的影响,这些问题虽然都反映在社会,但却都发生在社区。社区处在所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只有在社区防范好了,提前做好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各种问题消化在基层,才能够防患于未然。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引导人们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营造一种和谐友爱的氛围,应该是当前我国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通过学习考察,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对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制度的利弊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两种不同体制的国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而且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遇到的如社会管理、共同致富、保护环境等问题找到了新的关注点和参政议政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献计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