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正文

为“美丽乡村”建设支招

2016-03-20 14:00 管理员 次阅读

    编者: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民富村美,2013年5月,我市全面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着力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等途径,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新农村。作为以涉台为特色的参政党,台盟重庆市委多年来持续关注渝台两地的农业交流合作,经过深入调研,撰写了《关于借鉴台湾“再生农业计划”经验,推动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集体提案。

实施顶层设计 机制保障添“动力”

    山水桃源,光风霁月,重庆的自然风光有着其独特的美。而说到美丽乡村,你一定会想到江西婺源、浙江西塘、苏州周庄……但你可知道?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启动,重庆的美丽乡村正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巴渝大地上竞相绽放。
    这当中,有入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的万州区凤凰村、涪陵区连丰村、彭水县白果村等乡村,也有被命名为重庆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涪陵区机房村、北碚区荷花村、江津区小园村等乡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纲要,2013年,我市确定了36个部级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选定了115个村纳入2013年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计划,2014年又选定100个村纳入2014年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计划,2015年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思路选定了34个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片,将示范片包含的138个村纳入2015年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计划。
    “‘台湾农村再生计划’与我们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很多相似之处。”
    什么是“农村再生计划”?与大陆一样,“三农”问题过去在台湾同样存在。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就提出了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的构想,引导农业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2008年,台湾提出了“推动农村再生计划,建立富丽新农村”政策主张,开展了一项自下而上、浩大持久的家园再造工程,促进了农村的建设发展,改善了农村环境质量,刺激了农村产业发展。
    通过实施这一计划,几年过去了,台湾昔日老旧农村实现华丽转身,毁坏的山林池塘得以恢复,流失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凋敝的农村社区得以兴旺,出去的青年农民得以回归,这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去年下半年,台盟重庆市委组织部分台盟盟员到市农委和部分区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调研。在座谈交流中,台盟盟员、台盟重庆市委副主委许沛说,“通过对‘农村再生计划’的深入了解,我们认为其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在机制方面,该计划有法律的保障,而我们的政策往往阶段性色彩较为明显。”
    台湾是如何用制度保障“再生农业计划”的呢?许沛介绍,“再生农业计划”的执行以法律条例的形式确定下来,赋予该项政策持久稳定的法律保障,以长效机制促使其持续稳定地开展。“农村再生条例”实施以后,分10年编列了1500亿元新台币的农村再生基金,可供延续性使用,不受年度预算及期限的限制。
    而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各项政策在现有体制下能够迅速得到落实,但缺乏长期持续的机制保障。工作推进不平衡,区县之间、市级示范村之间、市级示范村与区县级示范村重视程度、建设力度差异大,有的示范村因种种原因项目实施进展缓慢,一些地方示范村建设没达到以点带面、以片带面的示范带动效果。
    提案建议我市适时研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以有助于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在规范管理的框架内进行。

科学制定规划 “软硬兼施”注活力

    台盟盟员、台盟重庆市委副秘书长王昱介绍,台湾的“再生农业计划”以多重目标的愿景式规划为策略,重视培育农村特色产业、生态复育及空间景观的活化再利用,这些经验很多可以为我所用。他例举到,在台湾苗栗县,客家文化博物馆、农耕壁画、三义木雕博物馆讲述着客家民俗文化。在苗栗县大湖乡,浓浓的草莓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除了草莓糕点、草莓红酒等食品外,还有草莓形状的饰品、气球,印有草莓图案的手提袋和服装。将历史文化挖掘、文化创意融入休闲观光农业之中,是台湾“再生农业计划”的一大特色。
    王昱说,相比之下,我们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往往重视农村道路、房屋、基础设施的建设,忽视乡村传统文化与技艺的传承;重视生态资源的利用,忽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育;重视乡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忽视特色优势产业的配套协同发展。
    “农村是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美丽乡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传承本土文化,让乡村有历史记忆,有地域特色,只有实施“软硬兼施”策略,才能使美丽乡村焕发魅力。”王昱说。
    提案提出,重庆有秀美的绿水青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应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充分发挥山水人文优势,深入挖掘名人名居、古镇老街、历史典故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同时,发展生态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开展自然生态体验、餐饮文化体验、工艺文化体验,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为进一步增强示范带动效果,提案建议,将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向“片”推进,并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农村民生实事项目、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结合起来。

注重统筹协调  三位一体聚“合力”
    参与调研的台盟重庆市委办公室主任曾建刚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群众的共同参与。台湾“农村再生计划”在统筹协调方面,做到了“三位一体”,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他指出,台湾 “农村再生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政策落实从“由上而下”推动转变为“由下而上”主导。在计划申请的提出阶段,完全尊重农民的意愿,依据社区自有的资源条件和发展需求,凝聚社区发展共识,研拟农村再生计划,激发农民的主动参与意愿。之后再由“政府”建立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平台,协调有关单位共同投入,充分整合并发挥资源效益。
    王昱说,“积极鼓励农村订立村居公约,对农村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建筑物及景观进行管理维护,并加强自我约束,是台湾深化农民群众自我参与的一大特色”。
    他说,“在这当中,农民会自发组织一些监督小组,对违规和破坏行为主动予以制止。”王昱讲了一些细节,如每一根电线杆贴有爱心标签,由村民“领养”。成立守望相助巡守队,农民会义务协助警察维护乡村治安。
    王昱认为,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尚未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互动共建的机制。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各自为阵现象明显,“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财政投入力度不够,社会资源未整合起来,群众参与度不高,很多镇村干部和群众都抱着“与己无关”的思想,没有形成强大的建设合力。
    针对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案建议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建立市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协商研究,整合相关项目,集中力量统一打造,提升示范村建设整体水平和形象。
    提案同时提出,要综合利用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民间资金等多种形式投入,资金的筹备与运用可采取基金运作管理方式,以保证资金投入和使用的连续性。同时,借鉴台湾由农政辅导单位配套施行“培根教育计划”的经验,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
    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亿万农民的美好梦想。
    提案呼吁,要借鉴台湾做法,加强农民与媒体和其他社会阶层的互动交流,让外界更多地参与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体验活动中,吸引全社会力量关注、支持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单位:台盟重庆市委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