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艰苦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北平、上海、南京、武汉相继沦陷。日军铁蹄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城乡惨遭血洗,平民惨遭残杀,血案频频发生。
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也引起了广大海外华侨的极大关注。生活在南洋的爱国华侨喊出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口号,纷纷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并积极谋划以实业救国之路,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
在马来西亚的抗日宣传行列里,活跃着一位面庞清秀、身材高挑的年轻人,他就是27岁的青年台胞陈维新。
琴声结缘
陈维新1912年出生于台北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自幼受尽了日本侵略者的欺压和剥削。少年时期,他目睹了父亲惨死在日本人开办的工场里的残酷事实。
1936年,24岁的陈维新怀着对日本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愤然离开日据时期的台湾,只身闯荡南洋,在马来西亚怡保市利群橡胶公司做工,从练习生做到簿记,而后当上了经理。
在轰轰烈烈的抗战宣传热潮影响下,心怀国恨家仇的陈维新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满怀一腔爱国热忱,积极参与到抗日宣传行列中。白天,他用口琴在街头义演爱国歌曲,晚上,他参与制作在街头义卖的绢花。
陈维新和他的伙伴们声嘶力竭的演唱,振奋了广大侨胞们的赤子之心,许多人深受感染,纷纷慷慨解囊,自愿捐款支援祖国的抗战。在捐款行列中,一位戴着礼帽、商人模样的中年人被陈维新一曲曲低沉悠扬的口琴演奏声所感染,他就是后来将陈维新引向实业救国之路的庄怡生先生。
庄怡生先生和众多的南洋爱国侨胞一样,心怀着对祖国的一片拳拳之心。在目睹了解到大西南抗战后方急需汽车轮胎、前方将士急需军用胶鞋等橡胶制品的情况后,他和其他几位马来西亚橡胶工作实业家一道,立即谋划商量在重庆筹建 “中南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
橡胶厂筹建初期,很多工作要从头做起,人手显得特别紧张。心怀爱国热情,又在橡胶厂做过工的陈维新,立刻进入了庄怡生先生的视野。受庄怡生先生的邀请,陈维新马上辞去原有的工作,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南橡胶厂的事业中。
赴汤蹈火
由于当时大西南橡胶工业尚是一片空白,既无橡胶原料,也无制胶机器设备,要保证战时橡胶工作的生产急需,做好相关物资的长途运输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这危急关头,庄怡生先生毅然决然地委派陈维新负责艰巨的运输工作。
1940年盛夏,冒着日机轰炸的危险,陈维新带领同样拥有一腔爱国热血的13名技术人员,从马来西亚出发,辗转经过缅甸,终于将第一批原材料和制胶设备运至中南橡胶厂昆明分厂。
遥远的路途中,他们不仅要经过仰光至腊戎上千公里的铁路线,而且要穿越随时可能遭受日机狂轰滥炸的滇缅公路。长途运输过程中,陈维新和他的伙伴们经历了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
随着日本侵略者对东南亚国家的侵略和占领,原有的十分艰险的运输线也难以得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陈维新向公司提出并组建了自己的运输队。
为了躲蔽日机不断的轰炸,陈维新他们常常是天不亮就出来开车。由于山高路险,陈维新主动在前面亲自驾车开路,他常常是一边亲自开车,还得一边给随行人员打气。
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陈维新颇有感触地说:“那里悬崖既陡又滑,还有急转弯,不少汽车掉下深谷落难。在这条路上抢运抗战物资,冲破敌人层层封锁线,不知要闯过多少鬼门关,能活下来,实在是不容易!”
就是凭着这样一股满腔的爱国热忱,陈维新和他的同伴们一次又一次地穿越生死线,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运送了大批抗战急需的橡胶物资。也正是因为陈维新的突出贡献,公司董事会成员纷纷为他赠送股份,陈维新也由此正式成为中南橡胶厂的一名股东。
愈挫愈坚
有了从东南亚运输过来的橡胶原料和制胶机器设备,创办中南橡胶厂的华侨们才能够陆续在昆明、贵阳等大西南的一些主要城市兴建橡胶分厂。这些分厂成为当时为抗战队伍翻修轮胎、生产胶鞋的有生力量。在负责做好运输工作的同时,陈维新还先后兼任了这些分厂的厂长。
不幸的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橡胶工业的原材料来源受到严重影响,一些中南橡胶厂的股东因担心发展前景而陆续退股、撤股。
中南橡胶厂再一次面临生死选择。
“无论如何也要克服困难,将中南橡胶厂继续办下去”。庄怡生先生和陈维新没有被困难吓倒,经过商量,他们决定改组董事会,继续把中南橡胶厂作为支援抗战前线的一个重要阵地。
当时,重庆系战时首都,经常遭受日机轰炸,一般新建工厂都因陋就简,搭盖临时建筑物。加之当时时局动荡,许多基建项目都停建或缓建。
陈维新和新的董事会成员却一反常态地在重庆化龙桥地区大兴土木,大规模地购置了25亩土地建厂,并在建设现场挂起了一块非常醒目的大字招牌:“华侨投资举办中南橡胶厂”。
这一越乎寻常的举措,成为当时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很多人为此感到不解,嘲笑他们是傻瓜,也有不少热心人劝说陈维新改弦易辙。但陈维新自有他的坚定信念,这就是,他坚信,中国人民一定会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坚持将中南橡胶厂办下去,显示了陈维新对于誓死支援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在陈维新和新的董事会成员的共同执着努力下,1943年,新建的中南橡胶总厂终于在重庆化龙桥诞生。之所以以“中南”命名,取意为中国南洋华侨的一片爱国之心。
功勋卓著
中南橡胶总厂正式成立后,面对资金短缺和生胶等原材料的匮乏,陈维新和新的董事会没有退却,而是选择了一条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艰辛之路。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陈维新他们费尽了心血,经历了许多坎坷。通过认真分析时局,他们找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这就是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的长处,为抗战前线翻修旧轮胎。
没有资金,他们多次向当时的国民政府申请。考虑到中南橡胶在当时大后方的特殊贡献,当时的中央银行破例拔出外汇300万印度卢比,作为中南橡胶总厂采购原材料的急需资金。
原材料紧缺,他们就想尽一切办法去抢购。1944年,陈维新冒着危险,带着三部卡车赶赴广西等地,深入日军占领区,硬是从敌人眼皮下抢购回6吨生胶原料。为了及时将这些生产急需的原料运回重庆,他们忍痛将车上已购买回收的一些汽车旧轮胎扔掉。
在陈维新等爱国台胞和华侨们的关心扶持下,中南橡胶总厂一步步地茁壮成长,在抗战大后方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空军运胶”事件。
得到中央银行的外汇支持后,1944年,中南橡胶总厂派员到印度购买了50吨生胶,并就地加工成半成品。经过交涉,盟军总部竟同意动用美国空军,将生胶半成品运回国内。在抗战特殊时期,一家民营企业竟然能够享受如此礼遇,实在令国内许多厂家羡慕不已。
实际上,是中南橡胶总厂的积极作为体现了自身在抗战中的价值和地位。据统计,抗战时期,中南橡胶总厂共计翻造轮胎4万多只,士兵胶鞋数十万双。虽然累计亏损100万元,但他们却为抗日时期急需的汽车运输和军需品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保证,为发展和壮大我国民族橡胶工业奠定了初创基石。
抗战胜利后,庄怡生先生带走部分资金另选址建厂,将中南橡胶总厂留给了陈维新。陈维新继续履行他的爱国誓言,一如既往地为中南橡胶总厂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坚定的信念铸就了成功的人生。作为一名台胞,陈维新是用他的满腔热忱和毕生经历诠释着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几十年来,陈维新和他的中南橡胶总厂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而且为后来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除了在发展我国民族橡胶工业、支持祖国抗战事业上的特殊贡献外,陈维新还积极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直至1992年去世前,他先后担任过四川省台联名誉会长、台盟重庆市支部主委等职,为加强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人员往来,继续奉献着他的一片爱国热忱。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样一位充满传奇人生经历的爱国台胞。
(作者系台盟重庆市委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