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坚持多党合作制度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2008-11-04 17:00 邱献锋 次阅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创造性和巨大的优越性。它以其鲜明的特色,成为世界政党制度的一朵奇葩,也作为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有效地保持了国家政局稳定,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和为贵”、“天下大同”等和谐理念,乃是世界上最提倡和谐的文明古国。“政通”,才能“人和”。和谐是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追求和谐,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没有政治和谐,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从中国政党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来看,应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政治保障。
     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的需要。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会更复杂、更突出。特别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开始受到影响。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2004年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更是贯穿了这一总要求。一方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直是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发挥职能作用的目标宗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民主党派更应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民主党派的神圣历史职责和光荣使命。我们以制度促和谐、保和谐,是因为这个制度以合作、协商代替对立、争斗,避免了政党倾轧和政权更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内耗,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有效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同时有中共的领导和民主党派的广泛参与,协调了利益关系,照顾了同盟者利益,促进了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社会整合力,从而能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
综观当今世界的各种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可谓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制度形式、政党关系、执政方式和民主实现形式,只有中国的这种政党制度最具和谐特性。
     因为在这种政治制度下,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是政治结构内部的亲密友党关系,而非政府内外的朝野党关系。这个关系决定了友党对执政党的关系是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途径与之通力合作,其目的是为了使政府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使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其出发点是帮忙。而在野党的性质则有其本质上的不同。它的出发点就是添乱,一旦发现执行党的失误即尽量放大;一旦发现不稳定苗头必推波助澜,使之成为攻击执政党的弹药,从而给执政党的执政环境施加压力。其目的就是竭尽全力动摇执政党的威信和执政地位,以便取而代之。至于这样做影不影响社会和谐,在野党是不会去多加考虑的(关系国家和民族存亡的世界性战争除外)。而友党一旦发现有触发社会稳定的苗头,则会立即提醒执政党,并会同执政党将其遏制在萌芽之中,为今后妥善处理这些矛盾争取时间,然后与执政党一起协商解决此矛盾,共同维护社会和谐。
     政党存在的目的即在于掌握政权或分享政权,此为政党的实质。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为特征,通过多党通力合作共事,分享政权,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一些建设性的分歧通过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参政党积极参政建言,凝智聚力,推动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同心协力,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共同奋进。
    综上所述,新世纪新阶段,各民主党派应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老一辈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推动和实现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友情链接